Mansion Global

中资进军美国地产 是否在走“日式”老路?

专家回顾历史,对比中日两国赴美地产投资的相似与不同。

图为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,去年被安邦保险集团收购的华尔道夫酒店大楼。

Spencer Platt/Getty Images
图为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,去年被安邦保险集团收购的华尔道夫酒店大楼。
Spencer Platt/Getty Images

中资“钱进”美国房地产市场之规模和速度,很容易令人联想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在美国疯狂“扫货”的历史。特别是去年安邦保险集团以19.5亿美元收购纽约华尔道夫酒店大楼,经常被与日本三菱高价收购洛克菲勒中心相提并论。日本“收购美国”最终以挫败告终,中企是否会重蹈覆辙呢? 一些地产界专业人士认为,虽然半个世纪以前的日本与今日之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,但整体来看仍是异大于同。房地产资本分析(Real Capital Analytics)资深副总裁Jim Costello说:“我对这个问题进行过长时间的思考,但我认为中、日投资美国存在很大的差异。” 相似之一:经济、对美贸易背景 曾经在日本工作过八年的纽约Kian Realty地产公司经纪人顾铭指出,中国经济的繁荣景象以及对美贸易顺差与日本1980年代颇为相似。上世纪七、八十年代,日本以制造业带动出口经济膨胀发展,企业资产负债表盈余满满,而同期美国经济受到石油危机的影响而一蹶不振,对日贸易逆差巨大。1985年《广场协议》签订后,日元对美元汇率大幅上升,相对于日本国内出现泡沫化的房地产市场,美国资产的价格相当合理,因此许多大财团争先恐后地在美国投资置业。 而进入21世纪以来,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,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。虽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没有像日圆那样成倍升值,但2014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曾冲击6:1大关,从2001年升值约25%。同时,中国房地产价格一路飙涨,而美国房产价格合理、安全稳定,成为中企分散投资的不二选择。 相似之二:一窝蜂式投资 顾铭表示,不管日本还是中国,都出现大量从众投资行为。对日本财团来说,如果竞争对手在美国购置地标建筑,而自己不能拥有同类级别的地产,是件很丢脸的事,因此在洛克菲勒中心的收购案中,也曾出现日本财团之间的竞价战争。中国目前投资房地产也存在一窝蜂涌进的现象,而且在中国个人投资者身上更加严重。 相似之三:偏爱价高质优地产 专门服务日本客户的纽约地产公司Okada & Co总裁Christopher Okada指出,中国与日本1980年代投资美国地产最直观的相似之处是,投资人都青睐价高质优的高端地产,特别是纽约地标建筑,这些交易也受到媒体广泛关注。20多年前,日本财团相继买下纽约的艾克森大厦、蒂芙尼大楼和洛克菲勒中心,而中国公司收购或入股通用大厦、第一大通曼哈顿广场以及华尔道夫酒店。这些地标建筑不仅是美国财富的象征,也被看作是美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标志。 更多阅读:纽约双语洋经纪 为中国买家出招不同之一:国际地产投资环境 专家也指出,单从房地产市场来看,中日投资者面临的投资环境很不一样。Okada表示,1980年代,日本财团除了东京以外主攻纽约市场,而目前中企选择范围很广,除北京、上海之外,亚太地区的许多大城市包括香港、新加坡、菲律宾的马尼拉、澳洲的悉尼等,房地产市场也相当成熟,所以他们的地产投资更多元化。 不同之二:投资主体和动机 另外,当年日本投资者以银行和保险公司等大财团为主,投资主体比较单纯,而中国的投资者覆盖的范围很广,既有20亿元大手笔的商业地产,也有家庭个人百万元购买的公寓住宅,特别是中国通过EB-5项目投资移民者众,这种现象在25年前没有发生在日本投资者身上。 顾铭表示,日本没有出现大量个人投资者的一个主要原因是,经济膨胀带来物价飞涨,中产阶层家庭并没有多少储蓄。而中国个人储蓄多,为了子女教育或改善生活环境而在美国购置地产,一方面对冲人民币资产,另一方面也有意在美国长期扎根。 不同之三:承担投资风险 房地产资本分析专家Costello说,目前看来,中国在美投资的企业仍以地产开发商为主,他们与日企承担的风险不同。日本企业当年盲目购置高端商业地产,希望靠稳定的租金带来收益,但承担的主要是金融风险,杠杆债务压身时,必须尽快变卖资产。而中国企业投资精打细算,不少地产商参与项目开发,面临的是土地、租赁以及资产等可管理的风险。 如果中国经济发展放慢、人民币汇率回升,中企是否会像日本一样从美国房市撤退?Costello表示很难预料。但他提醒,所有的投资都具有风险,即使单笔中国投资失利,也不应急于将其套入“日本式挫败”的模型中。 更多阅读:中国新贵 不爱川普式高调豪宅 关注寰域居: Twitter | Facebook | Instagram